台大精神科鄭琬真醫師談安眠藥與鎮定劑

 

 

 

★醫生,我的安眠藥是不是「鎮靜劑」 ?

       阿惠(化名)從包包裡掏出五六家醫療院所開立的處方藥,全攤開在診間桌上,焦急詢問:「醫生,我吃這麼多藥還是睡不好!我的安眠藥是不是鎮定劑?吃了咁未上癮?」  

助眠劑、抗焦慮劑、安眠藥、鎮靜劑、情緒穩定劑…

藥局有在賣的、家人看內科/家醫科拿的、精神科醫師開的…

到底它們有什麼不一樣?

       專門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(CNS)的藥物,大多列為不同等級之管制藥,需經由醫師診療評估後處方方能開立;若符合長期治療之適應症,部分特定藥物(如濫用風險較高者)僅精神科/神經科醫師可開立慢性連續處方箋。目前一般藥局所能販售的「安眠藥」僅限非管制藥,大多屬於抗組織胺(常見於感冒藥夜錠)一類有鎮靜效果的抗敏消炎藥。

 

       大體而言,常見的助眠劑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中的Benzodiazepam (BZD)類;藥理上作用於神經細胞的GABA受器並增加其傳導,根據個別藥物的藥理特性及影響之腦區不同,可產生鎮靜/嗜睡、助眠、抗焦慮、 肌肉放鬆,甚至止痛/抗痙攣等效果;因此也常見如「安眠藥」、「鎮靜劑」、「肌肉鬆弛劑」等泛用的別稱。而後續所發展出的Z-drug:zolpidem(常見商品名:史蒂諾斯stilnox)、zolpiclone(常見商品名:Imovane)、zaleplon, 則具有選擇性,專門作用於與助眠相關之腦生理區、對自然睡眠生理結構的影響較少, 且無其餘鎮靜或抗焦慮效果,故上市後即廣泛使用於失眠患者。 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上述藥物皆有成癮風險,即在連續偏高劑量使用情形下,產生心理與/或生理依賴性;其中生理依賴係指,針對此類藥物所引起之耐受性,導致個案必須使用更高的劑量才能達到與原先相同的效果,以及在降低藥物劑量或停藥時出現手抖、失眠、坐立不安、心跳血壓上升,甚至錯幻覺、大發作癲癇等戒斷症狀。許多個案雖未發展出上述的生理依賴,卻明顯產生心理依賴:想戒藥戒不掉,每日用量往往不受控制,導致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買藥,儘管已嚴重影響其社會家庭職業功能,仍持續使用藥物。許多產生藥癮的個案都有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的問題,基本上若是經專科醫師問診評估後給藥,且遵照醫囑用藥、規則迴診與醫師討論調藥策略,則成癮的的機率相當低。

       呼應本文第一段所述:由於睡眠障礙本身經常不是獨立的臨床問題,而是其他身心症症狀的一部份,因此助眠藥物的選擇應該是全面考量個案的過去病史與當下主訴後,以協同處理主診斷為目標來開立改善睡眠的輔助藥物。舉例而言,睡眠障礙為常見的憂鬱症症狀之一,以長程目標來看,當急性憂鬱期在藥物及心理治療下得以緩解,連帶的睡眠問題也將逐漸改善,則治療初期有輔助角色的助眠藥物,即應於症狀趨於穩定後緩慢減量至停用。而以焦慮症狀為主訴的個案,則可選用抗焦慮劑(具有抗焦慮效果的BZD類)作為助眠藥物,同樣地在SSRI/ SNRI逐步改善整體焦慮症狀後,即應評估失眠的恢復程度以進一步訂定助眠劑(抗焦慮劑)的減量或停藥時程。

 

 

開心房粉絲團連結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sycheopd

 

隨意窩部落格連結

http://blog.xuite.net/tel27003342/twblog

 

開心房身心診所網站連結

http://www.opd.tw

 

開心房藝術中心

http://happy2all.pixnet.net/blog

 

開心房旅遊狂

http://travel.opd.tw

 

arrow
arrow

    豐原精神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